孩子不合群的原因
人际交往能力是很难具体培养的一项能力,仅仅只靠讲道理很难成功,培养的方法更多的是靠实践,需要在日常交往的实战中练习。那么,孩子不合群的原因有哪些呢?
孩子不合群的原因:
1、家长的过度保护
有的年轻爸妈希望孩子的伙伴十全十美,至少要与自家孩子的成长环境“门当户对”。受到家长的影响,孩子对伙伴的要求也会水涨船高,动不动就在伙伴群体中表现出骄横、傲慢、轻视他人的现象,久之,所有的人都不理他了。
2、“爱静不爱动的老人”带大孩子
因为工作繁忙的缘故,不少人都把孩子交由老人带大,如果老人爱串门、爱唠嗑,孩子的合群性完全没有问题。但如果老人是“爱静不爱动”的类型,孩子的成长环境中就不容易有同龄伙伴,造成孩子会与大人相处,却不会处理与同龄人的关系。这样的孩子入园后,在一系列活动中会成为“远远的观望者”。
3、受到挫折没得到父母的疏导
肥胖、长相不好看、近视、弱视、身体协调性和运动能力差,这些弱点都会使孩子在群体中受到无情的嘲笑。如果孩子在遇到交往挫折回来哭诉时,父母要么跟着嘲笑他“你真没用,只会哭”,要么去替他出头解决纠纷,都会对孩子进一步与群体中的其他人交往造成困扰。
4、电子产品使孩子变成“室内儿童”
电子游戏机、网络游戏大量入侵孩子们的生活空间,孩子们都变成“室内儿童”,这使得他们缺少与人合作交流的机会,慢慢变得不合群。
5、性格敏感内向
有些孩子表面上木讷,内心情感丰富,又敏感,容易把其他小孩善意的揶揄放大成讽刺和侮辱,这样的孩子当然容易因社交挫折而变得不合群。
6、家庭氛围不良
比如父母关系不和、争吵不断,或父母长期不在家,缺少亲子交流等。这样的家庭环境极易导致幼儿产生心理压抑。孩子渴望交往但又不敢与其他人交往,害怕遭到拒绝,长此以往极易形成自卑、孤僻、消极的内向性格。
7、养育方式不正确
不良的养育方式包括过分溺爱孩子,导致幼儿“有求必应”;总认为“只有”自己的孩子是最棒的,形成了幼儿“虚高”的自我评价;随意训斥、打骂幼儿,给幼儿的生活带来阴影。溺爱和“虚高”的自我评价极易使幼儿形成过分的自我中心、过度依赖、倔强、适应能力差等不良品质或习惯,从而使幼儿缺乏交往动机,直至不愿交往。
推荐文章:
- ·孩子焦虑抑郁不想上学怎么办
- ·父母怎样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技巧
- ·数学成绩下滑怎么办
- ·孩子考差了家长应该怎么办
- ·怎样提高雅思听力分数呢
- ·14小孩不听话怎么办,是不是叛逆期
- ·8岁的孩子不听话能不能打
- ·怎样和高中生孩子谈心
- ·小孩自私自利怎么教育
- ·初中生喜欢玩游戏怎么办
- ·如何提高差生的英语成绩
- ·初一数学太差必须一对一补吗
- ·初二数学函数学不会怎么办
- ·怎么学好历史高中
- ·初中孩子背诵能力差怎么办
- ·十岁男孩子叛逆期不听话怎么办
- ·英语怎样在短时间内提高英语成绩
- ·孩子生物地理成绩不好怎么办
- ·怎么提高孩子阅读能力
- ·初二物理考60分怎么办
- ·为什么小学数学成绩好初中就差了
- ·高考考680分难不难
- ·高三家长陪读对学生有好处吗
- ·儿子与父母关系不好怎么办
- ·初一的孩子不听话咋办
- ·孩子厌学心理辅导
- ·如何激发孩子的积极性和自觉性
- ·儿子不尊重父母辱骂父母怎么办
- ·如何提高孩子的自觉性
- ·14岁叛逆过了会好转吗